浏览数排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资讯> 锁定市场化改革方向金融界破冰前行
更多

锁定市场化改革方向金融界破冰前行

时间:2014-09-19浏览:1003次

 

面对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改革已经走到了壮士断腕的窗口期。在2013年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大潮下,中国经济依然显露疲态,直至2014年,在三中全会描绘的宏大蓝图之下,改革的脉络和重点才渐次明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2014年,是播种之年,而非收获之年。

  所谓谋变,即是在改革中,蜕变出全新的自我,亦如虫蛹化茧终成蝶。

  金融寒冬

  2008年一场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引发了环球金融的寒冬,不只是美国,很多国家都被波及,中国也不例外。寒冬之后有疫情。中国经济同样如此,自2008年受到影响之后,业内也曾预测会有拐点的到来,但是到了如今,不但没有迎来拐点,经济仍旧持续下行。专家指出,我国经济结构持续扭曲,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新兴市场遭遇资金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亦可引发政策调整。在利率高企、融资可获得性下降和债务自我膨胀情形下,信用风险增大不可避免。当前的经济,一如往年,在又一轮稳增长淡化后,开始了照例的下行,业内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曾经,整体的经济思路仍然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自发转型和旧政策的阶段性采用,以控制风险,实现协调稳增长和协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但与此同时,却也决定了稳增长的力度和幅度是有限的。传统的周期行业获得的增长空间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修复。

  所以改革,变得让人无比期盼,也势在必行。虽然姗姗来迟,但它终究还是来了。我们一贯的观点,改革与其说是顶层推动,毋宁说是现实推动。2014年金融改革的重点围绕着实体经济展开了。

  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之中,金融部门收益从国有银行体系发生了外溢,但这是真正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吗?业内的普遍认识是,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讨论金融部门,不能脱离经济改革讨论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冲击有限,金融部门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只是从“争利”到“让利”的转变。

  专家指出,过去金融风险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和机构的刚性兑付而在总量的信用扩张中暂时遮蔽,但是只要经济不扩张,问题终究会暴露。现在冰山已经开始消融,诸多兑付风险的发生让“人人都爱高收益”的逐利游戏将开始走下坡路。这一轮的信用膨胀之后是信用风险的化解,好在目前的经济调整仍在可控范围。

  2014年开始,在持续束紧的资金约束下,金融市场的收益模式由此而改变,而两会之后陆续的金融改革取得突破的情形下,经济的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得到更真实有效的推进。

  相应的,缺少了有成效的制度改革,经济转型就缺乏足够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014年,是播种之年,而非收获之年。

  维稳之谋

  2014年,即使写进金融历史记事的史册,它也将是至关重要的一节。2014年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对此,央行工作会议也指出,将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央行表示,2014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统领中央银行各项工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争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过去一年至今,我国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首先是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其次是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意见出台,珠江三角洲、浙江温州、福建泉州、云南广西等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再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稳步实施。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期举行。一路“走走停停”的金融改革,再次被市场寄予厚望。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

  进一步市场化成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核心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上升到“决定性作用”,而利率和汇率是最重要的资金价格,业内人士预计,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可能性较大。

  “从金融改革和整体设计而言,必须以全国市场统一来考量才是一个正确的金融改革的分析方法。所以,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今年的金融改革这样定调。

  而保监会继续力推资金新政,不断地冲破银、证、信、保的边界,保险资金抢夺泛资管时代“主角”的决心日益凸显,这也是监管机构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响应。

  如今,金融改革已经进入了资金价格市场化、调整失衡金融结构、打破垄断普惠金融的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市场化运作改革、民营银行的放开、影子银行的规范等,在过去的2013年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有望在接下来的2014年继续破冰前行。

  发展之变

  在市场的预期和盼望中,一系列金融政策与改革终于落地发芽。

  民营银行靴子落地

  银行业今年最大的看点在哪里?恐怕非民营银行牌照发放事宜莫属。据了解,目前首批民营银行10个名额已经下发至各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分别获得两个名额。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金融领域的改革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防范金融和宏观风险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为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创造条件。

  保险“新国十条”发布

  8月13日下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业界统称为“新国十条”。对保险业而言,“新国十条”无疑是一份政策大礼。对此,项俊波(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就直言,“新国十条”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最大政策红利,要切实将政策用足、用好、用实。

  时隔8年,保险业“新国十条”终于揭开了面纱,政策一经落地,立刻在业内掀起了热议。“新国十条”明晰了未来保险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勾勒出了保险业转型升级的新蓝图,从推动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切入,在当今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对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银行业“融十条”发布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然而实体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当很多企业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时,必然影响到市场健康与宏观经济的发展。

  7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四次提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问题,而在8月中旬终于出台了十条措施(人称“小微融资十条”)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表明了国务院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

  对于“融十条”的提出,银监会法规部主任刘福寿指出,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既可以为企业“输氧供血”,促进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使经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

  本地看点

  昆明大病保险正式落地

  云南保监局今年经过公开招标, 平安养老保险云南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云南省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云南分公司和中国大地财产保险云南省分公司中标昆明市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项目。昆明市医保中心与上述四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大病医疗保险合同,标志着保险业正式承保昆明510万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民生工程。

  据悉,昆明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合同签订期为2014-2018年,服务覆盖全市385万城乡居民。

  金融力量 沿边金改

  自沿边金改政策发布以来,云南省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相关州市加快推进以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主题引领,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动力主线贯穿,以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为承载主体聚焦的“一心两区”金融联动发展新格局。

  “沿边金融加快发展,跨境金融取得突破,地方金融实现创新,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稳增长和沿边开发开放、加快桥头堡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云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光溪表示。

  记者了解到,沿边金改已取得十大阶段性成果,28项实施细则的制定有序开展。目前已拟定的19项实施细则,正陆续出台。

  阅读提示

   从过去一年至今,我国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首先是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其次是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意见出台,珠江三角洲、浙江温州、福建泉州、云南、广西等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再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稳步实施。

来源:云南信息报